籌建及駐守九龍城寨賴恩爵將軍 - 鴉片戰爭的教學方法

我們劉家人多勢眾,我的祖母生了十三個孩子,父親排第六,如果在港聚會,最少五圍枱,還未包括海外親戚。因在香港我是同輩的劉家大姐,懂事較早,常聽到長輩談家族故事。

我一直研究幼兒教育發展歷史,當中需要把社會發展及局勢聯想如何影響家庭及兒童發展。相信是這個原因,我一直對歷史很感興趣。其中一故事,相當吸引我。我姑媽嫁了統領鴉片戰爭主將賴恩爵將軍(1795-1850年)的後人。上月重陽,跟隨表姐倆到深圳大鵬所城祭祖。

從香港元朗家出發,不需兩小時就能到達大鵬沿海所城。巧遇央視【記住鄉愁】的拍攝團隊,拍攝鵬城賴氏家風家訓及重陽祭祖活動。大宅門外已有寫着令我身為香港人感慨萬千的字句牌匾:還我祖願。記得,1997年7月1日,在香港觀看主權移交的直播,體會回歸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震撼又感動、澎湃又激動。這啓動了我對鴉片戰爭歷史探索,不是書本上資料的探索,而是親身走訪持份地方的探索。

踏進大門獲贈賴家後人撰的《振威將軍 - 賴恩爵》一書。表姐倆領我遊走已成為紀念館的老家,參觀已成為影片播放室的少艾時寢室。原來採訪隊偷偷拍攝我們互動聊天的狀況,另外更訪問了我一些問題。我介紹自己是當老師的,亦回應了央視,傳授歷史給孩子,最好是帶他們實地探訪及到訪博物館,而不只是書本。

一門三代五將的賴氏,無不因爲家教而成。以下是近三百年前賴氏的《賴太母家教三字經》及接受軍訓前的家訓《受訓須知》。

家教的效能是建立人格,於生活教育與父母互動而成,這亦是父母天職。可惜,不知為何今天的家庭教育缺席了,換上的是父母帶子女找補習老師;香港社會環境生態更不堪,父母的責任常被外藉女傭替代,令父母培育兒童人格的功能盡失,導致眾多香港兒童人格及精神發展出現偏差。

1839年9月,賴將軍指揮「九龍海戰」,11月指揮「官涌之戰」。這第一次鴉片戰爭成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3年,九龍司設置之初,無城垣、衙署,又無兵營。曾駐守九龍寨的賴恩爵向兩廣(廣東及廣西)總督耆英提出築城以便防守,倡建九龍城。在1846年奏請道光皇帝修築九龍寨城之前,當時兩廣總督耆英、廣東巡撫黃恩彤及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已進行籌集募捐。本需三萬六兩,共實收四十六萬多兩。於1846年11月25日正式動工,在當時全靠人手搬運石材,配置大炮,水池、望樓和窗眼、武帝廟、兵房、藥局、演武亭、巡檢衙門等,築建寨城,工程之浩大,僅用了六個月便完工。可見當時文武官員捐輸及民眾齊心的積極支持態度。

可惜,由於當時清政府腐敗,1850年,賴將軍年僅55歲,在家抑鬱而終。

聽外婆說,我身體健碩、高大威猛的已故外公(現冥壽120歲),年青時曾被日軍俘虜,被迫為日軍把城寨的圍城石材搬運興建軍用機場,後來成為了九龍城啟德機場。今天知道我的遠房親戚賴將軍興建九龍城寨,而百多年後,自己的外公被迫拆毁九龍城寨的城牆,感慨萬分!

疫情前,我曾到訪廣東沿海位於東莞市虎門鎮的【戰爭博物館】及林則徐硝煙的地點 — 虎門林則徐紀念館。這兩個地點相當近,都只需10分鐘車程。這是一所很值得到訪的博物館,裏的曾設先進,展品豐富,三層建築物前連起一個大廣場及戰場海峽,把整場鴉片戰爭以生動及具體呈現出來。這與我們香港歷史的源頭由來,把身處地的歷史傳承下去,都是我們教育人的責任。這裡很適合高小及初中生參訪,緊記參觀前需要預約。從香港到虎門有直達的高鐵,車程只數十分鐘,是即日來回的好選擇。

有地方實景及展覽實物說故事,具體是讓孩子能把五官都作學習工具,使之更容易把事件拼湊起來。跑出教室是「活教育」的一種,既有生動、又有互動,能產生思考及情感。其實沒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育一定要在教室內進行」的,為何今天的「教育」還那麼執着那本書呢?

大腦的邏輯是先需要具體印在腦海中後,再用抽象的文字作記錄。實地現場參觀的前後,老師們可以取出地圖,先讓孩子知道地緣關係,方便孩子產生空間與事件的思考。老師同時亦可請已參觀博物館高年級的孩子設計製作一橫幅的鴉片戰爭時間軸(timeline) 貼在教室內,好讓孩子產生時間與事件的思考。歷史課需要協助孩子產生思考時空(時間與空間)感能力,才能得到深度理解。老師又可以,發給孩子巨型紙張,請孩子自製地圖,再給予數隻當代的戰船模型,讓孩子們一些時間互動一下。先具體後抽象,才能產生共鳴投入,日後易於陶醉在書本中,發展出高效學習。

走到博物館外沿海地域,我撫摸著護城石圍牆及炮台時,眼望大海時,腦裡出現了很多畫面。如今,九龍城寨、官涌(我的童年住在佐敦官涌)、虎門、大鵬所城,還有以前用城寨大石堆砌而成的啟德機場,我都曾經走過了,現能把過去的歷史拼湊成整全來感受,別有一番滋味。

若果香港的歷史課程能跳出書本,帶孩子跑一連串的歷史遺跡,相信能容易帶出孩子的民族心、愛國意。

 

 

 

*照片由供稿者提供。